「…莊稼已經熟了,可以收割了。收割的人得工價,積蓄五穀到永生,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。」約翰福音四:35-36
金秋十月,碩果纍纍,是收穫的季節,也是基督教華府中國教會的宣道月。教會於10月11日至13日舉行年度宣道年會,透過一系列專題講座深入探討如何實踐神的大使命。本次年會邀請多位來自「友愛中華」機構校園事工的領袖分享其服事經驗,激勵會眾與神同工,在生活中傳揚福音、活出信仰,重溫教會在社區中的角色,也期望每位信徒都能成為基督之愛的見證人。
「友愛中華」的會長蘇百達牧師擔任此次年會的主題講員,分享了許多深刻和寶貴的信息。蘇牧師在講座中強調宣教是神賦予教會的重要使命,每位基督徒都蒙召宣教,肩負著傳福音的角色與責任。傳福音不僅僅靠「說」,而是靠基督徒的好行為和生命的見證,讓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真實感受到基督的愛。
在其中一場講座中,蘇牧師以「從大使命與大誡命來體會神的心意」為題,闡述了兩者之間的緊密關聯。他勸勉會眾不要被「大使命」這三個字所嚇倒,因為任何一件偉大的事都是從小事做起 ,我們可以透過力所能及的小事去幫助和影響他人。他進一步指出,耶穌教導我們「要盡心 、盡性 、盡力 、盡意愛主 ─ 你的神;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」(路加福音 10:27),這不僅是神的大誡命,更是大使命的核心。蘇牧師提醒信徒,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全心全意、盡心盡力地愛神,我們唯有愛神,讓祂在我們的生命中居首位,才能以神的大愛愛人, 從而實踐大使命。
蘇牧師更以戴德生和德蕾莎修女為例來鼓勵會眾。戴德生之所以成為偉大的宣教士,並不是因為他的策略,而是他擁有大愛,將耶穌視為生命的主。神的愛激勵他去傳福音,實踐祂的命令。德蕾莎修女在關懷貧窮、困苦和瀕死之人時,看到的是耶穌的面容,這是她的服事動力。她說:「我在每個人的身上看到耶穌, 這是飢餓的耶穌, 我必須喂他吃飯;這是生病的耶穌,我必須照顧他;這是長大麻瘋的耶穌,我必須為他清洗⋯⋯。」愛神即是用祂的眼光看待祂所愛的人,將愛神的心轉化為具體行動。當我們真心愛神,就自然渴望傳揚福音,這正是神的心意。
此外,年會還邀請到長期從事校園事工的田永明牧師和宣教士陳美雲姐妹,分享如何向當地大學的年輕一代傳福音,他們的經驗讓許多弟兄姊妹深受啟發。以下是部分參與講座的弟兄姊妹的心得分享:
殷茵姐妹:
在10月12日的專題講座中,田永明宣教士分享了他如何在信心中回應神的呼召。2013年,他感受到神的帶領,呼召他離開所在的新墨西哥州,走上宣教之路。直到去年,他才和家人搬到維吉尼亞州全職服事,專注於青年福音事工。在十年的等待中,見證神的應許與信實。
當我們尚未明白神的呼召時,田弟兄鼓勵我們效法「馬利亞原則」:在不確定神的旨意時,像馬利亞一樣將神的話語「存在心裡,反覆思想」(路2:19)。以信心帶著盼望,終有一日,我們會清晰領受神對我們的旨意。
田弟兄也分享到,當他決定放棄原來的工作來全職事奉神的時候,他們家的收入第二天就減少了六成。的確,當我們確信神對我們的呼召後,我們需要做的便是那「信心的一躍」 (Leap of Faith),勇敢地響應神的呼召。
陳行夫弟兄,趙揚姐妹:
宣教士陳美雲姐妹以20餘年服事的經驗,深入剖析在Gen Z學生中傳福音的機遇與挑戰,並鼓勵信徒透過愛心和行動觸及年輕一代的心靈,她在專題講座中提出很多寶貴的經驗和見解:
將大使命融入日常生活:基督徒熟知主的「大使命」,但宣教和傳福音應體現在每一天的生活中,這一觀點讓我們耳目一新,為之振奮!
人人皆可成為宣教士:不需要特殊的背景、訓練、技能、天賦等等,只要響應主的呼召,願意事奉,每位平信徒都可以成為宣教士。
堅定的信心:校園事工需要長期的投入和對主的恆久信心。我們常期待舉辦一些福音活動馬上就有人信主,但當結果未如理想時,容易感到灰心氣餒,甚至質疑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。然而,宣教士們每天經歷、時時面對世人的反對、抵制和挑戰,而支撐他們堅持下去的正是對主福音堅定的信心!
開始行動:讓我們拋開憂慮,勇敢地向前,不再猶豫,與主同工,相信祂必供應我們所需。
從挑戰中學習:陳美雲姐妹分享她和同工在宣教前線經歷的艱難,她的見證不僅未使我們灰心,反而激勵我們意識到福音工場有更多的工作可做,使我們更願意服事主。各樣的挑戰也是主賜福的機會,讓我們學會謙卑,體認到自身的有限、不足,仰望主的智慧和大能去得勝。
我們教會一直在討論如何推動和拓展校園事工,這次的分享讓我們重新審視校園事工的意義與方式,更加堅定地投入主的使命。
Nick Tam:
這次宣道年會對我來說是一次極佳的經歷。蘇牧師的分享深入人心,他對宣教的看法尤其著重在如何觸及年輕人(尤其是學生)的心靈,並提出許多有智慧的見解。他指出建立關係的重要性——傳福音不只是立即分享福音,而是在建立深刻關係後,透過生活見證在合適時機中傳遞福音。蘇牧師還提醒我們,拯救靈魂不是靠個人的努力,而是憑著信心,深信神能改變人心。我們的責任不在於結果,而在於我們是否能把握神所賜的機會。這一觀點使宣教不再顯得遙不可及,而是變得更加切實可行。
Sheila Lee:
在「宣教是一個過程」的培訓座談會中,蘇百達牧師要我們分享個人的經歷。他提到過去的「爆炸性福音」計劃,是一種系統化的傳福音方式,直接邀請非基督徒接受耶穌為個人救主。我回想起多年前,教會曾在新朋友探訪中使用過同樣的計劃。我還記得第一次探訪一位來教會的新朋友的堂弟,事後他告訴朋友,覺得我有點過於熱心。朋友為我解釋說,「不是的,Sheila 其實不是這樣的。」能得到這樣的反饋,我還是很感激的。
蘇牧師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。他多年來一直向一位朋友傳福音,對方始終沒有回應。後來那個人搬走了,過了一段時間,蘇牧師才得知他信了主並加入了教會。雖然感到欣慰,蘇牧師也坦言當時心情有些複雜。如今,他將傳福音視為一個過程,而不是單一的事件,並引用了聖經中的幾段經文來闡述他的觀點:
宣教有其不同階段,需要時間,等待種子自然發芽成長(馬可福音4:26-29)。
接納我們只是對方生命旅程的一部分,其他人將繼續這個過程,最終成長是神的工作(哥林多前書3:6-9)。
每個人對宣教都有所貢獻,收割是建立在他人的勞動之上(約翰福音4:35-38)。
分享福音時不期待即刻的轉變。成果並非衡量行動價值的唯一標準,唯有神能帶來悔改(彼得後書3:9)。
向農夫學習耐心,不求立即的收成(傳道書11:6)。
為主傳福音,並相信祂有美好的計劃。(腓立比書1:6)。
相信神的旨意必然成就。(以賽亞書55:10-11)。
先建立關係並在生活中展現真誠信仰,使我們的分享有堅實基礎。(彼得前書3:15)。
信靠神的時間與智慧,給人自由選擇的空間(彼得後書3:9)。
相信聖靈能成就神的旨意。(約翰福音16:8-9)。
以上這些經文在在提醒我們,宣教並非速成,而是要耐心與信心等待神的時間。
另外,教會在宣道月的最後一個主日,特別邀請到「耶和華的萬軍」宣教團體的同工黃蕭貴珍姐妹,分享她們團隊在過去二十年中的宣教經歷。這支團隊專注於異文化的宣教工作,在二十多個國家進行福音宣道,成功建立了三十個宣教工場,並在艱難的環境中點燃了他們對大使命的熱忱。
黃姐妹分享了她們的足跡遍及困苦流離的地區,從貧窮與戰亂頻繁的中東,到非洲廣袤的莽原,再到東南亞貧困落後的村落,包括尼泊爾、伊拉克、南蘇丹、烏干達、緬甸、寮國和馬來西亞東島等地。他們的心志是奔赴最「窮」的、最「硬」的、最「少」人去的地方。無論在哪個國家,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,唯一的目標便是廣傳福音,建立教會。
她也分享了他們如何援助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飽受戰亂之苦、流離失所的難民;並在馬來西亞東島北部為來自菲律賓的海上遊民提供關愛,協助他們的子女,並建立HOST住宿學校。此外,在非洲南蘇丹,他們教導當地難民種植桑樹以養蠶,種下百萬顆桑樹,讓他們擁有工作與謀生的技能,自給自足,並切實體驗到神的愛。
他們宣教團隊的故事令人感動不已,並深受鼓舞。這次年會喚醒了眾人心中的宣道熱情,願我們在神的呼召中不斷前行,無論身處何地,常懷宣道之心,讓基督的愛遍傳四方。
耶穌要離開門徒之前,將最後的命令賜下:「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」,「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,並要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」《使一8》。這一大使命至今仍指引著神的眾教會。莊稼已經熟了,神需要我們作祂的工人,舉起信心的眼目,看看即將來到的豐收吧!